江南(jn)网页版-登录入口
400-900-8885

2024年甘肃教师招聘考试:文言文阅读中虚词的学习建议

文言文阅读中常在单选题型中涉及到文言词语词义和用法解释题,而文言虚词多为课内外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在考纲要求的18个重点虚词中,我们还可以精简出5个常考考点虚词——而、其、以、之、于。我们知道,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像实词那样充当句子固定成分和意义。它是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有的时候起到语气的补充,起到句式的结构辅助或是配合其它实词共同作为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主要的虚词种类大致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如何记忆纷繁复杂的文言虚词意义以及用法呢?我们一般主张:分清重点、做好分类、结合具体的文言语句进行记忆。

以“而”为例,进行说明:这个虚词我们一般归纳出6种用法——代词、连词、动词、助词、语气词、通“能”。当然“而”也能和其他字词组合成复音词“而已”“既而”,考试频率不是很高。我们在记忆的时候,要做好分类、给出意义并举出实例。如下所示:

1.“而”做代词(低频)——第二人称,你(主语)或你的(定语)——而(你的)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而(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而”做代词,代指第二人称“你”或者“你的”的时候,不容易被我们发现其用法,会被误用,一般看后面是表示亲缘称谓的词语时候,依此用法。

2.“而”做连词(常考)——(1)表示并列关系——和,与——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还,又——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接着,然后——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假若,倘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6)表示修饰关系——xx地——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表示因果关系——因此,所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而”做连词的使用情况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但是需要我们能够区分出不同的句子成分关系,尤其是表示“递进”和“承接”的用法。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而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3.“而”做动词(低频)——如同,好像——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荆人夜涉》);

4.“而”做助词(中频)——放在句末,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再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不难发现,“而”当助词时,往往放在句末,前文一般列举几项事物,随后以此作为总结。

虚词的用法灵活多变,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使用情境中,具有丰富的语义和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境的使用过程中,在朗读一定量的文言文语句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一般建议找一篇包含绝大多数的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课内文章,通过一篇文章,基本掌握不同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比如:“而”在《劝学》一文中,就通过“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几句,掌握了连词的3种用法。因此,这也能较快的帮助我们识记一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此外,由于文言虚词数量很大,用法复杂,我们需要能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法,也就是最简单的方法,但这基于文言功底较为扎实的学生,根据句子的大意,即在文章中的上下文语义,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语法关系推断,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如:“而”一般放在句首时,当代词“你”和“你的”讲。一般“而”当语气助词讲的时候,一般放在结尾,“而已”为例。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和识记文言虚词的时候,要按照出现和使用的频率并结合具体的文言语句。在一篇文言文中,如果出现多个相同的虚词,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时候,可以识记的效率。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江南(jn)网页版,登录入口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江南(jn)网页版,登录入口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江南(jn)网页版,登录入口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江南(jn)网页版,登录入口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